>
诗词赏析:《​​诉衷情》宋代 ,张先
时间:2024-03-20 浏览量:464

诉衷情


【宋代】张先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译文

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创作背景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640 (2)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横遭挫折的爱情。其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对爱情抱有择善固执忠贞不渝的坚定态度,而且在于表现出一种美好愿望不断升华的向上精神。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开笔缅怀昔日两人相恋的幸福情境。花前月下喜相逢,原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句中插入了一个“暂”字,便已暗暗透出悲伤的意思。次句,就进一步点出恋人隔绝、欢会难再的现实。“苦恨”二字,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这两句更用比兴手法,喻说了爱情受阻的现实。“酒醒”,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之意。“梦断”,喻往事成空,而见证昔日美好爱情的春花已经衰歇,明月已经暗淡,竟成为情缘中断的象征。天荒地老之悲,已在不言之中。此两句领以“何况”两字,是强调好事难成,词情因而倍加悲怆和沉痛。

    人间多少爱情,一旦遭到破坏,主人公便陷于痛苦失望而难以自拔,但是,词人却绝非如此。过片以千钧之力,将词情从悲怆沉痛中陡然振起,升华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过片是说,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前两句是对偶句,用比兴,词情振起靠这二句。花不尽,是愿青春常在。月无穷,是愿永远团圆。两心同,则是坚信情人与自己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坚持执着不舍。由此便透露出一个重大消息,恋人之间的隔绝,绝非出于心甘情愿,实有难以名言的隐痛,则爱情横遭外来势力的摧残可知。衰歇了的春花再度开烂漫,而且永远盛开;黯淡了的月亮再度显光明,而且永远团圆。试想,这一美丽的幻境,这一美好的愿望,要升现在词人破碎而沉痛的心中,该需要多么大的精神力量!“两心同”,正是这种极大力量的无穷源泉。如果没有对情人无比的爱和最大的信任,是绝不可能产生这种精神力量的。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末三句是说,这个时候,我多么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词人把甘为挽回春天即挽回爱情而献身(化身柳丝)的意愿,寄托在结笔这优美的比兴之中。其高尚的情操不可谓不感人,其境界不可谓不升华。

   从抒情质量的角度来评论这首词,则这首词堪称抒情文学的珍品。它表现出了不甘于屈服恶势力的美好人性,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和无比的爱,表现出了处在不幸命运中的心灵的高度升华。

    从艺术造诣上看,这首词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抒情结构的变化极大。诗情从上片的悲怆沉痛,到下片的美好期愿,高度升华,中间并无一字转折语,过片仅用一比兴对偶句,便将词情暗转,笔力千钧。

    第二是比兴美妙,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穿而成,写昔日相恋则有“花前月下”,写爱情受阻则有“花谢月朦胧”,写美好期待则有“花不尽,月无穷”。随着花月意象呈现的不同象征意义,表现出情感精神的发展变化和升华,宛如珍珠穿线,只见累累贯珠而不见线,所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