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阳历史文化名镇(村)系列推广展示活动之二十:独树镇(五)
时间:2023-12-03 浏览量:3569

黄石砚18f5100c125977445b9d8023e58ddf5fb4

黄石砚 • 方城石猴

黄石砚

黄石砚2 

    在中国众多名砚当中,有一种千年前誉满中华,宋亡后销声匿迹数百年的名砚。它就是曾赢得了北宋书画四大家中米芾和黄庭坚高度评价的黄石砚。黄石山东麓有砚山,产砚石,所雕砚台久负盛名,黄石砚曾名葛仙公岩石、方城石。

    据史料和《方城县志》记载,黄石砚台制作始于汉代,盛于宋唐,因其原材料采于独树镇砚山铺村的黄石山而得名,同中国的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并称为中国的五大名砚。而黄石山又因汉代张良拜师及祭奉其师黄石公的遗址,始称黄石山。1990年,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对黄石砚以高度的评价,并亲笔题写"中国黄石砚"。

黄石砚1

    黄石砚早在汉代已有开发;唐宋时期声名日臻其盛,是历代书画家推崇和珍藏的文房四宝佳品。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他所著的《砚史》中说:“唐州方城葛仙公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澄泥,不滑、稍磨之,墨已下……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也,岁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色紫可爱,声平有韵,亦有詹青白色。如月如星而无晕。”他在《砚史》中列举了全国26种砚石,方城砚石仅居玉砚之后。米芾作为一代书画宗师,一生收藏许多名砚,然而一方出于黄石山的正紫石砚,一直是他心中的“天下之瑰宝”。户部侍郎、工部尚书李之纯得方城黄石砚一方,视为至宝,并挥毫做诗,盛赞方城黄石砚之佳,后将石砚及诗赠予其挚友大书法家黄庭坚。黄庭坚得砚,珍而藏之,且和诗《次韵李之纯少监惠砚》一首。后来黄庭坚任叶县尉,亲登黄石山,考察砚石生产情况,赋下"探囊赠研颇易墨,近出黄山非远求;乃知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当穷搜"的赞美诗句。在众多文人名流影响之下,黄石砚开始走出黄石山北麓的"砚瓦石沟"。

黄石砚10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久已不闻的采石、刻砚之声又开始零星回响在黄石山间。1993年10月,中国黄石砚荣获中国国际书画博览会金奖;1994年,中国黄石砚参加全国石砚展览,并获石质、工艺双项金奖,从此,黄石砚再度"出山"。2006年,经国家邮政总局批准,黄石砚邮票跻身“文房四宝”系列邮票,并在全国发行。中国黄石砚荣获国家名砚之后,即列入国家馈赠国际友人的礼品,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也已成为社会各界文化交流馈赠的工艺珍品。2012年,黄石砚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石砚11 

    黄石砚石材方城石属于泥质浅海沉积变质岩。在成岩阶段,由于多种矿物质的侵入、渗透、染色形成了清晰细腻的纹理和五彩斑斓的图案。石中带眼的是因不含铁矿的沙砾屑在高温、动荡和强氧化的环境中侵入形成的。形成的石眼有的好像是冉冉升起的太阳,有的极似凤眼环睁,活灵活现,微妙微俏。

    黄石砚石粒细密,硬度在2.6-3.0之间,为软玉石类,用手触摸,温韵不涩,它的密度适中,以物敲击,磬声徐徐,不沉不闷,使人心舒意畅,是制砚磨墨的最佳材质。黄石砚因沉积岩生成时的脉络有别,形成了颜色各异、多彩纷呈的鲜明特色。

黄石砚13 

    黄石砚石材可分为六大类:青石、紫石、青子石、墨子石、玉黄石、凤眼石,各具其韵,异彩纷呈,其中以青石、紫石最为常见,而以石品纯净,无杂者为佳,如带有金银线、玉带或冰纹无病者为上品。而青紫石融合了青石、紫石两者特色为一身,很是难得,如色泽鲜润、层理分明、设计巧妙,则可谓极品。呈墨色的墨子石因其蕴藏较深极为难得,而像黄玉般带光晕的玉黄石和活灵活现、巧似凤眼的凤眼石更是难得。若工艺上乘、构思巧妙,就更加稀有珍贵了。因此,明代张应文在《论砚》中称其为“砚石上品”。

黄石砚15 

    作为秦岭的余脉,伏牛山延伸到方城,已没有北方山脉雄伟的气势。作为伏牛山最东端的黄石山,夏末秋初,西望伏牛,莽莽苍苍,南眺桐柏,若隐若现,晨观日出,暮看云海,着实是一幅状美的画卷。生产砚台的村庄,就出自这样一个风丽如画,却仍偏远的山村——砚山铺。

    砚山铺村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黄石山、古官道、火神庙等都颇有价值。古村落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依山傍水,石房、老屋、古树、古井构成了砚山铺村的基本风貌,村内三棵500岁以上的老银杏树,更是见证着该村的历史。

    虽历经岁月变迁,村落整体特征仍保留着传统建筑风格,整村大致纵横成排,相对集中连片,布局均衡,道路纵横交错。古村中大多数家庭还是老宅老院,仍保持过去三包一(三间主房一间配房)的院落布局,也有少部分是四包二,老房子在建造工艺上,以土坯、石墙和青砖木瓦结构为主,整个村落散发着传统的乡土气息。2016年,砚山铺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南)。

黄石砚14 

    砚山铺并不大,却有着上千年的制砚史。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砚山铺的闰女不纺花,人人都会刻砚瓦”,无论男女老幼,砚山铺的村民在过去,人人都曾参与制砚。据说砚山铺原不叫砚山铺,叫研山村,宋时大书法家黄廷坚畅游黄石山时,途经研山村,看到各家各户刻磨石砚堆积如山,而将村名易为砚山铺。

独树镇

    黄石砚取材于黄石山东麓,石质如玉,贮水不涸,其声如磬,发墨如油如膏如脂。砚石铺村人讲,过去从山上采石,背至山下制砚,全靠肩扛背驮。直至今日,砚材还要靠采石人从山上背下来。制砚雕刻的第一刀,是从采石人艰难的开采开始的。黄石山上,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陡峭的山涧蔓延,没有人能想到,千百年来,米芾笔下的“名砚之首”,就是由这条小道肩扛背背,运至山下,再经加,摆到文人雅士的案头。

紫石 色泽为标准马肝色,湿润后呈正紫,纹理细腻,温润如玉,发墨性能良好,磨出的墨汁如漆如油,有艳丽的光彩,时间再长,也如同新磨的一样,磨墨发出的声音,平和而有韵。

青紫石 紫中带青,或呈青灰色,有孔雀羽毛的光辉,也可称“孔雀石”,和正紫石同样细腻,更现古朴典雅,硬度和正紫石一样,都在2.6度左右。

青石 呈钴蓝或青灰色,也有孔雀尾羽光泽,间或有明显纹理或星点,结构均匀,板理层纹一致,敲击声音清悦,成材率高,最适合制作竹节砚,体现竹的挺拔和清风亮节精神。

墨石 呈灰墨色,石质细腻如正紫石,极易发墨,墨出的墨汁细浓,经久不渗,书写流利润泽,墨色艳丽异常,但此石蕴藏渗层,极为难得,得到的无不视为瑰宝。

凤眼石 十分罕有,石中有状呈圆点者,大小不等,很像眼睛,有的有眼有珠,有的中间还有瞳孔,外层有晕,多到八九层的“双眼皮”。正圆形的明媚如画,有的翠绿相间,美观异常。这都叫“活眼”,有的不太清晰鲜明,或只是一个白点,这些都是极难得的石材,用凤眼石制作的砚台,观赏价值极高,再加上精美雕工,就成为价值连成的稀世之宝。

黄石砚的制作工艺

黄石砚16 

    石山上的石头是不能用炸药采的,因为其石质较软,受不得那猛烈的冲击;山体表面的石头是不堪一用的,只有地下两米的石材才能保持原有的细润和完整。采石的过程实际上是人工雕凿的过程,或者说,制砚雕刻的第一刀正是从采石人手开始的。

 黄石山10(1)(1)

    首先是采石,从方城县独树镇境内黄石山上采石块。然后选石,即挑选哪些石块可以制作砚石。挑选好石块后再制胚,以前纯用手工制作到如今有了加工机器,用机械将石材切割成砚台石胚。砚台石胚制作完成就是设计图案,根据石胚色彩、大小、厚薄在石胚上因材画出图案框架。

黄石砚21(1)(1) 

    再用现代机械雕刻刀具按图案切、刻、雕成粗糙的图案,譬如龙、凤、荷、莲等。再细雕,工人用手工雕刻刀精雕细琢各种传神精制图案。最后一道工序打磨,将刻成的图案再用手工打磨成光滑的表面,这样一个精美的黄石砚就诞生了。

    方城黄石砚的雕刻是根据石材的原有形状、颜色、花纹决定雕什么造型,没有图纸,是用“心”所雕,作品涉及广泛,并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作品在设计、质地、色泽、造型等方面都更臻完美。

    方城黄石砚,是民间持续传承的艺术,它重在“心雕”,是做“减法”;是种难度较高的技艺,注重根据材质塑造艺术形象,融入向上、向善、祥和元素,有粗狂、夸张的特点,又讲究主次关系、虚实效果,溶诗、书、画、印于一炉,人物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风格和艺术价值。

    千百年来,砚山铺的制砚工艺从未间断,既便是战乱时期,制砚在当地一直口述相传,传延至今。在砚山铺,提起磨砚,几乎每个人脸上充满自豪,人人都能露两手,家家户户都有磨砚史。在他们砚山铺人的眼中,制砚是一门能养活人的手艺,自己只是砚匠。

    如今兴起的砚台热,似乎并不同于一般的收藏热,而昭示了今天文人对传统的向往和回归。一方古雅的砚台,在书桌上氤氲出安静淡定的氛围,这是让许多人快意和陶醉的。

    由于实用价值的淡化,如今的砚台重视造型、雕饰和石质的优美。在涌动的砚文化热中,方城砚石把握住了机会,悄然兴起,承续传统,再现光华。


方城石猴

0ee9e2b2df1b4add9befe7e298df4c68

    神话故事中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一块从石头里蹦出的猴子——方城石猴,它能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蕴含着朴拙和率真的中原文化特色。

    方城石猴是河南省方城县的一种传统民间石雕艺术,它以滑石为原料,主要雕刻猴子形象而得名。作为民间石雕艺术,方城石猴是猴图腾崇拜的体现,与“猴”、“侯”、“候”的谐音形成了独特的吉祥文化。它独特的造型和吉祥的谐音使得其在中原地区声名远扬,被人们佩戴作为吉祥物,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猴文化”。

00300623544_fe1d840f

    这种传统技艺融合了神话故事中孙悟空的神奇形象和当地文化特色,成为了河南方城县的一张靓丽名片。2008年,方城石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民间艺术的代表,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地方风情,更让人们感受到神话与传统在艺术中的交融和传承。

    石猴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代汉代和盛唐时期的陶制玩具猴。真正流传至今的石猴雕刻工艺源于宋代,当时由于官马大道的往来商贩,石猴雕刻开始盛行。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方城石猴达到顶峰,成为人们见面礼和吉祥物,形成了独特的“好时候”文化。

f5100c125977445b9d8023e58ddf5fb4     方城石猴作为一种传统石雕艺术品,作品造型古朴,粗犷稚拙中见质直率真,具有淳厚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以佩挂、珍藏或馈赠,民俗意义突出。民间艺人采用当地石料,雕出猴子形状,然后用黄、绿、红、黑等颜料涂染勾画在石猴身上而成,故又称"画石猴"。

    相传北宋末年,金人入侵中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大批民间艺人随从皇室贵族仓皇南逃。辘轳车马,一路风尘,辗转流落到南阳盆地方城境内的石刻艺人靠山吃山,对方城砚山铺一带的软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身怀雕刻绝技的艺人们很快就找到谋生之路,渴望“时来运转”的艺人们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便兴起了一门民间工艺——方城石猴。

fangchengshihougongyipin_10571092

    石猴与“时候”谐音,寄托着民间对迎瑞纳福、好运好时候的美好愿望,跟玉雕的观音弥勒佛之类的物品一样,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心灵寄托载体,也承载着农耕文明时代人们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生活状态,是一种堪称民间文化“活化石”的手工技艺,也是南阳地区民间“猴文化”的重要拼图。方城石猴也曾为在宛地新野做官的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灵感,西游记孙悟空为灵石所变。

    现如今,砚山铺村“画石猴”,都在农闲时候。农忙时种地,闲下来才会做点石猴,趁庙会或年节出去卖。一个石猴,需要经过裁石、制坯、打磨、雕刻、锅蒸、上色、涂桐油等12道工序,最后还要钻空,以便穿绳儿吊挂在身上。

t01c2196aaec04571c9

    方城石猴由祖辈传下来的只有蜂猴、猴背猴、马上猴,分别叫作“祖师封侯”“辈辈封侯”“马上封侯”,拇指粗细,八九厘米高,都与方城县当地民俗相合而表现出吉祥的寓意。方城石猴作品造型古朴,粗犷稚拙中别见质直率真,显露出淳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2006年,方城石猴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与"时候"谐音,意指"好运气"备受游客喜爱。2019年11月,方城石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下载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每年农历三月三,在南阳市方城县小顶山都有庙会,庙会上出售一种石雕"小石猴",当地俗称"好时候"(谐音)。赶庙会的人都踊跃购买,并相互赠送"好时候"(时候与石猴谐音),渴望能给自己和亲朋带来好运。由于它独特的造型和吉祥的谐音,使得它誉满中原,长久不衰。当地人们逢年过节便以此为吉祥物让孩子佩戴。这在方城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猴文化"。

    这些小石猴造型别致,刀法简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分素色和彩色两种,彩色用黄、绿、红、黑等颜料涂染而成。这些石猴形态多样,有单猴、母子猴、猴背猴、猪背猴、猪八戒背猴等等。小巧玲珑,独具文化神韵。

t01c2778e399db0f1f8

    当地人们普遍非常喜爱小石猴,因为它有药用价值,农民下地干活时,带上一个小石猴,一旦那里碰伤、划破了,在小石猴身上刮些粉末擦上就可以止血。他还说,石猴之所以被百姓喜爱,除了有药用价值外,它还包涵着深厚的"猴文化"底蕴。因为"猴"与"侯"同音,人们希望加官封侯,就给"猴"赋予了一种富贵、吉祥的涵义。"送一个好石猴的涵义是送你一个好时候。"

    砚山铺村刻小石猴不知有多少辈了,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他们从来不去参加任何民间工艺品比赛,也从没有搞过宣传,所以方城石猴仍鲜为人知。早期的砚山铺人雕石猴是为了生计,那时科技落后,经济不发达,农村人赚钱门路少,做石猴、卖石猴可以贴补家用。后来经过一些游客的宣传,终于引起了艺术界和收藏界的注意。郑州、西安等地搞收藏的人常来方城砚山铺,成批量购买"画石猴"。现在不仅走向了全国,还在智利、厄瓜多尔、哥伦比亚、澳大利亚等国,通过文化交流展示收获了一大批异国“粉丝”。

w700d1q75cms 

    方城石猴属于微雕工艺,其造型在写实与写意、似与不似之间,简洁流畅且淳朴生动,粗犷稚拙且寓意深厚。它不追求细腻、逼真,更不使用现代批量生产工艺,它传承的意义在于记忆历史和记录民俗。方城石猴从着色上区分,有不上漆、不着色质地朴素的静猴,有只上漆、不着色的素猴,还有既上漆又着色的彩猴,彩猴用黄、绿、红、黑等颜料涂染而成。

w700h350z1l10t10f12

    方城石猴对石材很讲究,须用离该村10多里一道岗坡特产的“花石”。“花石”质地绵软,粉白光滑,易于雕琢。雕刻一个石猴需要经历选材、制坯、打磨、雕刻、蒸煮、上色、晾晒、涂桐油等工序,纯手工制作,一步都不能少。方城石猴继承了宋代雕刻技艺,没有现成花样可以模仿,因势赋形即兴创意,粗犷、简洁、线条感强,不同于一点一滴的精雕细琢,要的是原生态的美。并运用红、黄、绿、黑等明快简洁的色彩进行描绘。色彩的运用符合民间美术的特点,富有喜庆和吉祥的象征意义。绿色与红色相互对比,黄色作为主色调,周围配以小而多样的对比色和调和色,使整体色彩呈现出有序的统一。

    艺术家们以其智慧和想象力,将石猴的形体结构特征夸张、变形、强化、弱化,使其精神状态和自然属性得到升华。方城石猴的造型古朴、粗犷,形神兼备,独特的艺术手法被赞誉为“八刀猴”。这些艺术形象生动传神,散发着淳朴的乡土之美,给人以亲切感。

    方城石猴制作过程需要经历九个精细步骤。首先,艺人要从山岗采石,挑选大小、形态各异的滑石为原料。随后,他们裁剪石块,根据构思雕刻石猴的形态和大小,为雕刻做好准备。在制作的前期,匠人并无图纸可循,而是依凭着心中对石猴形态的把握进行构思和计划。第四步开始,采用大号锾子进行粗雕,大胆取舍,几刀便勾勒出石猴的大致轮廓。接着,进入细雕阶段,匠人运用较小型号的锾子刻划石猴的面部五官、手脚和动态细节,让石猴更加生动形象。

    完成雕刻后,匠人对石猴进行打磨,使其棱角光滑,增加手感柔和度。然后,将雕刻好的石猴放入锅中蒸热,以便后续上色。接下来,用槐米水对石猴进行上色处理,先染上黄色底色,然后用红色和绿色装饰,最后用黑色点出石猴的眼睛。

    最终,石猴完成上色后,需要晾晒一到两天,使颜料干透。最后一步,匠人涂上一层保护漆,这只纯手工雕刻制作的方城石猴便制作完成。

    方城石猴的美妙故事不仅源于神话传说,更融汇于民间生活。并非简单的工艺品,而是涵盖了民众生活情感和生命意识的一种艺术形式,凝聚了匠人的精湛技艺和用心创作,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在方城县的人们心中,方城石猴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传承着神奇和美好的文化符号。